是什么阻止了一名培训师从优秀走向卓越?
市场上优秀的老师很多,他们能把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,让学员有所收获;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卓越的讲师并不多见。
在我看来,卓越的讲师不能简单地用教学技术来衡量。他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、深刻的洞见,能让学员幡然觉醒的内涵。达到这种程度单靠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阻碍了讲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呢?
站在讲台是一种荣耀,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,那么多的学员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听你讲课,任何的细致准备都不为过。卓越的讲师总是非常热爱而又敬畏这个舞台,他们深知,他们的所讲的内容既可能帮助学员步入快速成长的车道,也可能让他们虚度光阴,毫无所获。只有充满敬畏之心,对学员负责任的态度,才会在走向这个讲台的时候问自己:我今天为什么站在这个讲台,我对他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,什么才是我今天需要传递的内容?
好奇心是讲师保持持续激情的源动力之一,缺乏好奇心会让讲师丧失对教学的兴趣,进而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不同的学员可能会让你看到不同的思考,不同的回应会让你找到不同的视角,不同的企业可能会让你看到不同的文化,面对如此多样的变化,如果没有好奇心,从中找到对这个世界的新鲜感,那么讲师难免会陷入精神枯竭的边缘。
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“世界是圆的”中阐述,好奇心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重要的竞争力之一,讲师也不例外,好奇心将带他进入到更奇妙而梦幻的世界,沉醉于其中,陶醉于其中,更成长于其中。
当一个讲师讲授某个主题就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时候,那么他就已经开始离卓越越来越远了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跨界思维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,何况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。
为此,他埋头钻研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同时,需要对这个社会保持敏锐的触角,这样他才会以学员能理解的方式更好的讲授课程的内容,这样才不至于让课程内容干瘪无趣。他还需要对他讲授的内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去俯瞰,从心理学,哲学,甚至宗教的视角去审视他所讲授的内容,这样才会赋予学员创造的可能性。
天下大事,浩浩荡荡,顺之者昌逆之者亡,这是孙中山先生在资产阶级救国之路行不通后发出的感叹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讲师的教学,时代不同了,学员在变了,那么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就必须不断的更新,不然只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。
一招鲜,吃遍天,在这个时代我以为是行不通的,案例需要与时俱进,互动方式需要不断更新,理论框架需要定期Review,一个卓越的老师从来不满足于现状,他总能发现改进的机会点,甚至彻底的颠覆自己原来的做法。
每个讲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,这也因此造就了他在某些领域卓尔不群的见地,而这才是上天赋予他的禀赋所在,那么找到这样的主题领域就显得特别重要。我见过不少优秀的职业讲师,他们利用技巧和经验能把不少的课程演绎得不错,但很可惜,我没有看到他们能挥洒自如的讲授,我没有看到他们能思接千里,游刃有余的带动学员学习,而是穷其心力,绞尽脑汁,最终只能给人的感觉更多是应付差事了事罢了。
卓越的老师讲授课程总让人精神气爽,时而如飞峡瀑布,时而如涓涓细流,带着大家见识真知灼见,丝毫没有做作的痕迹,因为卓越的讲师找到了符合他们气场的讲授主题,并且把他们的人生都融入了其中。